“太迟了”,国有股减持叫停、向民营企业过户解冻的消息,已无法提起重组ST银山失败的山西汇科高层太大的兴趣。
山西汇科派驻ST银山的代表、ST银山现任董事王永昌坦言:“现在虽然解冻,但ST银山的资产状况已从当时1元多的净资产变为现在负1元多,重组的难度太大了。”
据有关方面透露,在山西汇科重组失败后介入ST银山的再重组方———四川川威钢铁集团已确定不再考虑重组ST银山。中期亏损兑现、已经连续3年半亏损的ST银山,将被终止上市。
重组失败真由
ST银山重组失败的主要原因一直被认为是公司欠下的6个亿的债务,但原代表山西汇科出任ST银山的前总经理杨建新却透露说:“ST银山重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2000年8月以后,财政部暂停了国有股权过户给民营企业的规定。”
并不拥有ST银山股权的山西汇科在2001年投入2000万元以后,已经不敢再投入。“不是自己的儿子,你敢投钱吗?”杨建新形象地比喻说,流动资金严重匮乏的ST银山陷入更大困境。
据了解,在2000年7月内江市政府与汇科签订重组协议时,内江方面表示,财政部的批示会在3个月内完成。虽然批文未能如期到达,但山西汇科的重组未停。
2000年11月初,内江市政府将ST银山的经营权交给山西汇科,此时汇科只是潜在大股东。汇科按照政府的要求,在2001年春节前后向ST银山出借2000万元,作为公司的流动资金。
公司在2001年2月被ST以后,公司的资信度也进一步下降,重组的难度也不断加大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2001年底骤降为-1.21元。由于股权转让根本没有着落,本来还想加大投入的汇科开始收手,并向内江方面表示,希望寻找新的重组方或重组合作方。
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,2002年初,本来有几家民营企业欲参与ST银山再重组,但考虑到国有股权的过户问题和日益下降的公司资产质量,都先后知难而退。无奈之下,四川省政府想到了内江最大的国有企业———威钢。一般人认为选择威钢是肥水不流外人田,而另一层更重要的原因是,ST银山的国有股权过户给威钢不存在过户给民企的障碍。
2002年4月30日,ST银山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公司新的债务重组方案,ST银山的3亿元资产和债务将进行捆绑剥离。但执行中债权银行发现,公司按照财政部新的会计计提制度,对回收难度较大的应收账款计提了4289万元坏账准备和其他费用后,资产严重缩水6000万元。威钢不愿为ST银山这6000万元担保。同时,2002年中期将至,如何注入优质资产,使ST银山出现账面盈利,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。据知情者透露,再三权衡之后,威钢已倾向于放弃重组。
退市倒计时
ST银山目前的总股本为11435万股,国家股为6606万股,流通股为3315万股,是一只典型的小盘壳资源股。但ST银山2001年财务报表显示,截至2001年底,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128%,加上今年缩水的6000万,这一数字将更高。如果不是上市公司,这样的公司早就因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了。
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,上市公司退出主板市场后,其公众公司的性质不变,因此在破产前,将进入三板市场,为流通股股东提供股权交易。
王永昌说:“进三板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。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债务处理,债权银行应该以更现实的态度来处理银山的债务问题。如果债权银行不能豁免60%—70%的债务,那就不会有公司接ST银山这个烂摊子,公司申请破产是早晚的事,而且银行连本可收回的8000万到1个亿也收不回来。”王永昌表示,“公司破产,政府要解决ST银山6000人的吃饭问题,也很头痛。”
目前内江市国资局仍然是ST银山的第一大股东,内江市政府对公司重组的态度很重要。记者经过多方努力,联系到内江市国资局局长冯敬文,冯甩过来一句:“我没有义务接受你的采访,有事找ST银山董事办。”
ST银山董事办一工作人员表示,公司目前不能满负荷生产,重组要看市里的态度,他们说不好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目前ST银山的重组已经停下来,当地政府也无能为力,连续3年半亏损已不可避免。ST银山被终止上市由此已经进入倒计时。